17 年是暂别自由,迈向未知的一年。

引用我在 5 月 17 日的一条广播:

正式接受了狮城公司的 offer,Amsterdam 之行应该会取消了。于是乎,在帝都漂了三年,杭城散了三年后,接下来要去狮城生活一段时间。至于到底会待多久?Who knows。我倒是挺享受这种状态,正如旅行一样,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到达终点,而在于在路上那种可控却不完全可知的生活。

这一年最重要的变化是暂时告别了三年的自由职业生涯,接受了 Shopee 的 offer,离开杭州来到新加坡,重新踏入了两点一线的职场生活。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准则,但我又不希望我的生活被这种掌控感限得太死,毕竟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还是有些过于无聊了,因此我从不排斥生活中多一点变数,让可控可知的生活变成可控却不完全可知——这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

1 月份通过了 Google 的 3 轮电话面试,确定了 3 月份去 Sydney onsite interview 的行程;2 月份写了篇«教育对人的改变有多大»的文章,未曾想火遍中文互联网,在我的生活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3 月份澳洲之行,一为面试,二是旅行,虽然最终有些可惜,没能拿到 Google 的 offer,但毕竟博闻强识,也算不虚此行;4 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了 Shopee 的面试,基本敲定了 offer,和妞简单商议后就决定接受 offer 来新加坡;5 月份在国内办理各种手续杂事,月底一个人来到新加坡正式入职。

暂别自由,迈向未知,总得来说,17 年的生活中还是多了许多别样的色彩。

工作

Freelance

上半年的 freelance 工作,重点是收尾自己的一些小项目,做了一个基于 Semantic-UI 的前端的小项目:Semantic-UI-Forest,目的是想借此加强上自己的前端能力,并进一步熟悉下 Semantic-UI 的使用,反馈还可以,但是好长时间没有精力去维护了,惭愧惭愧。

兼职方面,接到了一些零散的网站制作和排版优化方面的订单,断续做到了 6、7 月份才收尾。

除此之外,应朋友之约,5 月 4 日在杭州 36kr 氪空间做了一场关于数字排版的分享,虽然听众不多,但是自评讲得还可以,只是承诺的演讲资料一直拖到现在也还没时间整理出来,再次惭愧惭愧……

Shopee

6 月份入职 Shopee Data Engineering 组,工作上大概有以下三点:

  • 技术方面,接手了一款基于 Apache Superset 做一些内部工具类产品的开发,重整代码结构,开发新的 feature 满足内部各个 team 的需求,并第一次尝试基于 docker 和 docker-compose 的开发部署流程,到目前为止,收益良好;
  • 团队方面,全面负责 fullstack web developer 招聘的技术面试,半年以来大概面试了 30 多位候选人,通过率大概在 15% 左右,同时尝试了 2–3 次的全英文面试——这一次我是以面试官的身份用英文和候选人交流,别有一番体验;
  • 于此同时,开始以 mentor 的身份带一些新人,这也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在企业里担任 mentor。坦白讲,自由职业单打独斗的时间长了,面对面的沟通能力是会有所下降的。这个角色也给了我机会,让我恢复下自己的沟通能力,并第一次从团队建设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我的工作获得了组内组外各方面的好评,我所负责的产品也开始在 Shopee 内部各个团队落地生根。

Interviews

面试方面,除了 Google 的面试被据,Shopee 面试拿到 offer 外,也拿到了 Booking Amsterdam onsite 的机会和 Bloomberg London 的面试邀约,但是由于接受了 Shopee 的 offer,最终都没有成行;我还体验了一次 Toptal 的面试流程,走到了 Test Project 这一轮,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我白天要工作,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来做 project。

在此之前,我已经自由工作了三年,这几次面试虽然花了一些精力,但好在让我对自己在市场上的身价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学习

阅读

阅读方面,豆瓣上标记过的完整阅读过的书籍大概在 20 本左右,一半是技术一半文史。实际上阅读过的书籍要比这个数字要多一些,只是因为没有完全读完,因此没有在豆瓣上做标记。

技术方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是«Programming Erlang: Software for a Concurrent World»;文史方面,中译版的«江城»带给我了久违的感动;企业史方面,吴晓波写的«腾讯传»相当棒;至于人物传记方面,«褚时健传»则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值得一提的是,后两本书都是在杭州家中的马桶上读完的。

购书方面,今年开始转向电子阅读,在多看上充值购买了约千余元的书籍,用以打发地铁通勤时光。

技术

技术方面,今年重点学习的技术栈是 Elixir,并借此机会了解了下 Erlang 以及基于 Elixir 的 Phoenix web framework。

在 Shopee 日常工作时,重点实践了基于 docker + docker-compose 的开发部署流程,收益良好;与此同时,初步了解了下 React 生态,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新阅读了一遍 «Professional JavaScript for Web Developers»,夯实了下 JavaScript 基础。

生活

写作

年初和弟弟聊天时,随手写了篇«教育对人的改变有多大»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截止到本文发出时,豆瓣上显示的阅读量大概有 26 万左右,“喜欢” 21000,“推荐” 2700,评论约 2350 条。在文章发表初期,我还收到了约一百封左右的豆邮——就是豆瓣的私信系统。

网络上的转载也有很多,在初期有很多默认授权的转载,不过后面太多杂七杂八的网络公众号等断章取义,将我的文章随意演绎,让我十分不快,因此到后来我在文末加了比较严格的转载授权限制。文章发表初期曾上过豆瓣热门话题的第一名;在 12 月授权豆瓣读书的官方公众号进行全文转载。

当然,网络上还是有很多侵权转载,比如这位号称 6 年互联网品牌积淀知名 IT 博主卢松松先生的转载。还有一位新东方的教师姐姐未经沟通就把我的文章转成的 podcast,如若是颂读得很好,也就罢了,可惜她的颂读也不很出彩,因此我曾经主动联系让其删除;她也答应了下来,没成想过了几天同样的录音 podcast 又上线了,我……我本来是想严肃处理一下这些事情的,后来去新加坡后,实在是抽不出精力,就暂且了之了。

纸媒方面,要特别感谢«读者»和«青年文摘»杂志社各自主动提出付费转载的请求,虽然稿费不多,但还是让我很感动,因此我毫不犹豫地给予了授权。

这也是我的文字第一次正式见刊,我申请了一些样刊,送给父母一份,送给同学一份,其余留作纪念。

除此之外,我还借此机会认识了未鹏,未鹏曾建议我把文章写一个扩充版,详细解释下文中那个令人捉摸不透的“转变的契机”到底从何而来,而我一来是比较犹豫,因为要解释清楚,就要把自己和家庭放在公众面前进行详细的解剖,二来我也确实写了一点扩充的说明,不过并不达意,因此就暂时雪藏,没有发表了。

希望后面当我更从容的时候,能够把这个故事写得更完整些,从而给更多的人带来一些帮助吧。

健身

来到新加坡后,前几个月住在有泳池有健身房的 condo 里,因此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健身运动。总得来说,年龄渐长,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腰背方面的问题依旧,不过总算没有加重,健身游泳加上装备上的改善,多管齐下,目前看来,完全自愈是很难了,但是控制症状不使其加重,应该还是办得到的。

经济

全职工作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收入比较稳定吧,因此今年有条件购置一些“重型”装备,继续迭代自己的工作平台。最大项的投入是购置了 Synology DS1517+ 加上 5 块西数 4 TB 红盘,大约 10000 RMB 左右,配合新加坡通畅无墙的网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原来在国内工作日常与 GFW 斗智斗勇的便秘感一扫而光,十分畅快。

另外,购置 iPad Pro 10'5、Smart Keyboard 和 Apple Pencil,结合多看,在地铁通勤时看一些书籍,总计阅读大概有三五本的样子,应该算是收回成本了。

我还尝试用 Apple Pencil 临了两幅“画作”,虽知贻笑大方,但自得其乐,足矣足矣。

旅行

澳洲

3 月份借着去 Google Sydney onsite 的机会,花了一周的时间,和妞一起在 Sydney 和 Melbourne 逛了逛,总得来说还是非常开心的一次旅程。在国内雾茫茫的天空下待得久了,来到南太平洋边上透个气,天空蓝得沁人心脾。

对比而言,更喜欢 Melbourne 一些,如果说 Sydney 是一个现代都市,那 Melbourne 则完全是被音乐和色彩浸润透的生活。

在 Melbourne 和肉山一起吃了顿饭,还聊了聊 Emacs 和自由软件,很开心,哈哈。

新加坡

如果我把 2 月份写文章的精力省下来,多去刷几道 Leetcode,那么也许我就能拿到 Google Sydney 的 offer,留在 Sydney;又或者我没有接受 Shopee 的 offer,那么就有可能去灯红酒绿的 Amsterdam。

不过我最终还是来到了新加坡。

到目前为止,还是挺满意的选择。

要感谢阿黎,在前面几个月“收留”我,给了我一个容身之处——虽然两个年近 30 的大老爷们挤在一张 1.5 米的小破沙发床上,画面有点美,但是只要你不嫌弃,我也就不嫌你睡觉打呼声声响;还要感谢你帮我介绍了很多新加坡的“风土人情”,让我快速适应新的生活。

总得来说,在新加坡的生活还是蛮省心的吧。天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适逢最近雨季,睡觉也不用开空调,还是蛮舒服的;空气环境这些自不必说;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第一次有了完全通畅无阻的网络,让工作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然,高铁、移动支付、物流电商方面还是在天朝生活更加便利。对比而言,我愿意牺牲一些物理世界的便利,来换取一些数字世界的好处。

妞在 8 月底的时候过来“省亲”,因此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走了新加坡的很多地方,还是蛮开心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一个人读书写码累了的时候,常常会对着下面这张照片发会呆。豆瓣上有人在这张照片下留言给我说:“牵着的两只手让人感觉安详又甜美”。

“安详又甜美”,嗯,201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

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

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

让一切喧嚣走远

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

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

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

有一群向西归鸟

谁画出这天地

又画下我和你

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谁让我们哭泣

又给我们惊喜

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

总是要说再见

相聚又分离

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 许巍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