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如这篇总结,17 年已然过了小一半,而我才抽出时间理出心情码下这些文字;亦如 16 年的生活,无风无浪,不起波澜。
16 年是稳扎稳打的一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是贯穿全年的行事准则。在这个大的准则前提之下,16 年发生了非常多的大事小事,以致于我在写这篇年终总结时踌躇再三,不知从何下手。
1 月做兼职;2 月一整月休假,回家乡过春节,之后在云南自驾 15 天,行程约 4000 公里,非常开心的一次旅行经历;3、4 月一半的时间做兼职,剩下一半的时间学习财税法入门知识;5 月份参加了三轮 Facebook 的电话面试,看了一个月的书,同时在国内注册了一家皮包公司;7月搬家;8 月开始辞掉所有兼职,专心做自己的项目;9、10、11、12 月花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在自己的小产品上,参加 Google 电话面试两轮,通过 Stripe Atlas 注册了一家美国皮包公司。
我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去思考技术、产品、商业,兼杂流量、转化、设计、文案,试图让自己跳出纯技术的思维模式,给自己开拓一个更开阔的思维空间。
Machines should work; people should think.
工作
Freelance
工作上,上半年还是花了些时间,做了一个香港客户的兼职。工作内容主要是用 Django REST Framework 写 HTTP RESTful API Server,断续做到了 6 月份。相较去年而言,今年赚的口粮钱实在是少得可怜;而支出却多了很多。这要感谢妞的全力支持。作为回报,我依旧是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并且一个人在杭州最炎热的夏季,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搬家。
8 月之后,辞掉了所有的兼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做数字排版相关的产品,也开始着手为未来的产品做一些技术和商业上的准备。
PPResume
在去年的年终总结中,我曾经写到:
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什么样的事情是我能做且有可能做好但是别人不能做或者想做也有可能做不好的事呢?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orld with and without you?
在过去三年的自由职业生涯中,这种思考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隐隐约约,挥之不去,散之不开。我很清楚,“远程自由独立开发看上去自由潇洒,实则是一条小众且孤独的路,说到底,接私活赚小钱逍遥一时终非长久之计”。正如我在《PPResume,新的起点》所写:
自由职业的最大弊端在于,你的认真你的态度客户看不到,甚至根本就不想去看。单元测试?代码风格检查?更好的文档?规范的 Git Commit?别逗了……事实是,这些东西很好,但是,nobody cares。客户想要的,更多的是物美价廉。
职业生涯终归不能在散碎的项目中消磨殆尽。
PPResume,Pretty Print Resume,是我在数字排版领域内推出的第一款商业产品。这个产品的初衷相当简单,就是提供专业的简历定制排版服务,其卖点在于市面上罕见的极高品质的排版质量。
事实上,PPResume 网站第一行代码写于 2015 年 9 月 1 日;初版网站上线是在 2015 年 9 月底;2016 年 3 月接到第一份订单;2016 年 8 月底发布《PPResume 中英文简历撰写排版指南》。总计一年多的时间,收入不过几千元钱。相较于一般的互联网创业——如果这算创业的话,进展实在是有些慢得离谱。
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没有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 PPResume 中。以 PPResume 为起点,我开始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字排版相关的知识,也开始思考数字排版相关的其他可能的产品形态;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了公司运营相关的财、税、法知识,同时注册了国内和美国的皮包公司,了解了下商业产品的支付渠道;技术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学习 Semantic-UI,在前端方面有了充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位小伙伴,我们通过远程工作的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直到现在。
PPResume 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我第一次跳出纯技术的思维模式,在产品和商业这种更高一级的思维层次上去审视一个项目。我开始意识到, 工程师对商业的认知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思维盲点 。以我为例,在做 PPResume 之前,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获客成本的事情。在我开始写 PPResume 的第一行代码时,我曾经认为,只要我把网站做好,然后挂上去一些漂亮的模板,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有人来购买我的服务,这样我就会有一定的收入来支撑自己走上一个正向的循环。而事实是,PPResume 网站上线后,每天只有个位数的访问量——想去做广告买流量?类似北邮人这样热门的学生论坛,边栏广告一周的费用约 6000–8000元左右——显然我是付不起这个钱的。去论坛发帖?不好意思,封你号没商量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人家的地盘凭什么让你贴小广告啊?去线下贴海报?也许是个好主意——去年 8 月份我一个人自驾跑遍了南京和上海的 20 多所高校,贴了约 300 张海报,但是转化为 0,是的,你没看错,转化为 0,白白浪费了 1000 元的车马费和 3 天的时间。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发现,相对而言,豆瓣小组发帖顶帖的规则还算是比较宽松的,于是就在豆瓣几十个工作留学相关的小组发了几十个广告帖。但是几十个小组每天顶一圈帖既累又无聊——于是我又发挥程序员的聪明才智,花了一天的时间写了个豆瓣小组顶帖脚本,然后又新买了个Raspberry Pi,花了几天的时间熟悉并折腾了下 Raspberry Pi 的远程控制,最终七七八八加起来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差不多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人做产品,需要"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每天在代码、文案、设计、商业之间辗转徘徊,对一个人的脑力和体力是巨大的考验。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因此再也无法严格分隔,常常陷入连续两三周不间断工作最终体力脑力俱废而不得不强迫自己休息的境地:
接上条,过去几个月,我一个人,用 TikZ 画 logo,做 favicon,用 Ruby 写后台程序,学习各种字体知识,反复调试 TeX 模板,学习前端,设计网站,做矢量 SVG 图,用 ImageMagick 反复转换,装修淘宝店铺,做海报,搞 DNS 域名,搞邮箱,学 docker 部署网站,Ruby Rake 自动化工作,browser-sync 测试响应式设计,阅读 W3C 新近的中文排版草案……
— 2016 年 3 月 15 日
从清明算起到儿童节,已经连续工作学习了六十天,期间跑了个皮包公司,系统学习了财税法入门知识,听完了白鹿原,干外包100小时,重新设计了个人网站,看完了七八本书,参加脸书电面一次,承包了所有家务,花了两三万块钱,肩颈背基本康复,身体状态越来越好。自由开发两年,越来越享受这种状态了。
— 2016 年 6 月 1 日
远程工作,特别是为自己工作的话,其实不比上班轻松,反而容易更累。没有办公室后,工作学习生活完全是一体的。我个人常常连续两三周每天工作 8–10 个小时到深夜。身体会非常疲惫。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倾听身体的声音,累了就休息,出去走走或者睡觉,这是远程工作者必须遵守的第一铁律。
— 2016 年 12 月 5 日
上周三身体极度疲惫,人坐在那儿,但其实已经什么都干不了了。于是下决心休整三天。游泳四次,约饭三次,参加读书会一场,处理了一些积攒多时的杂事。今天总算恢复元气。我想我大概是明白了长期 996 给人体造成的伤害,也理解了为什么职场人要每天运动的原因。其实那不是运动,而是治疗和恢复。
— 2016 年 12 月 19 日
过去的十几年中,我曾经勉力做成了一些事,但是从来没有一件事,能像 PPResume 及其他数字排版相关的产品这样让我劳心劳力,身心俱疲。我终于开始理解, idea 是不值钱的,真正有价值的,是把 idea 变成实际产品过程中那一点一滴的积累 。
一棵大树,百十年前,也许只是一粒随风飘荡的种子。百十年前,清风散去,老去的落叶与新生的树种一起,沉入腐土。阳光、雨露、风吹、霜冻,一棵小小的树种,源何能经受如此?树种在沉入腐土冒出新芽的那一刻,可曾想到自己日后会经历百年风雨?
任何一个商业产品,其起点必然源于一个简单干净的 idea。当这个温室里的 idea 被当作种子,播洒到社会的土壤里,也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和问题。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产品其实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对某个领域的理解和认识的一种表达。一个顶尖的产品经理,必须要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back to basics。技术的迭代如日月盈缺,周期不绝,但是产品的创新确是少见于世。要想打造一款产品,必须从“做产品”中做出来,去现实世界,沉下去。
好的产品最重要的核心是要带给人些许“感动”。这种感动可能是你第一次触摸 iPhone 的顺滑体验;可能是酒店床头一个不起眼但是很好用的置物架;可能是 TeX 排版出来的看上去很舒服很匀称但是你就是说不出来哪里舒服的那种版面效果;“用上了就回不去了”,这就是好的产品。
要做出好的产品,必须要跳出“做产品”这个狭窄的领域,深入到现实世界的某个角落,重新审视、怀疑、推翻现有的“设计”。但不能只懂批评不懂建设,能不能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产品人最重要的能力。举例?同样是媒介,为什么你可以忍受网页上混乱的版面错字,但是对于纸媒的容忍度就低很多?Why?
如果说顶尖的技术人员是重点文物,那么顶尖的产品经理就真的是稀世孤品啦。说到底,工程技术这些打怪练级,多数还是有个清晰的路径反馈,是“可培养的”。产品经理怎样培养?技术圈每年成吨的框架,产品呢?改变世界的产品几乎是以年为单位计量的。十年啦,我们还处于 iPhone 的时代,不是吗?
— 2016 年 12 月 26 日
商业化
与 PPResume 产品配套,我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零散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公司运营财税法方面的入门知识,并在中国大陆和美国分别注册了两家皮包公司。
在大陆注册公司,用的是快法务,总得来说,服务还算可以,产品、价格和流程都比较透明;美中不足的是,即便是我花钱找了公司注册代理,最终还是跑了四趟现场才完成整个流程。
在美国注册公司,用的是 Stripe Atlas,需要邀请码,但是服务真的是很不错,全程全部在网上完成,费用约为 600–800 美金左右,会帮你在美国 Delware 注册一个 C corporation,同时在 Silicon Valley Bank 开设一个银行帐户。
之所以注册这些商业实体,是因为很多商业手续需要有“公司”这个实体的存在,譬如支付,以及国内的各种备案等等。限于个人精力,我所注册的皮包公司迄今尚未“物尽其用”,但是至少在商业化方面,基础性的准备已然完成了。
远程工作
与往年相比,今年工作的最大变动在于,我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我找到了一位小伙伴,我们在杭州武汉两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远程合作。我们利用 Slack 进行远程沟通;在 Github 上通过 Pull Request 相互 review 对方的工作;通过 Skype 共享屏幕,来解决一些需要实时沟通的技术演示问题。这种合作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虽然这个团队只有 2 个人吧——一个人工作,无论再怎么高效,终究是有一个上限的。
Facebook and Google Interview
除了兼职工作,本年度并没有去主动找全职工作,倒是无意间收到了 Facebook 和 Google 的面试机会。可惜都没有把握住,具体细节分别参见《Facebook 面试记》和《Google foo.bar 面试记》这两篇文章。
学习
阅读
今年在阅读量上乏善可陈,豆瓣上标记过的完整阅读过的书籍只有可怜的 10 本左右——主要原因还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创造新品而非积累知识,加上平时工作生活非常忙,再也没有大块的读书时间,因此这一块就搁浅下了。
除了纸质阅读,今年在 podcast 上听完了《白鹿原》、《狼图腾》和《活着》。再次推荐下 Bose QuietComfort 系列降噪耳机,虽然价格不菲,但是能把散碎时间利用起来,终归还是物超所值的。
技术
技术上其实进步有限,并没有学习太多的新技术,多数时间都是在打磨产品细节,而打磨细节更多的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倒不太需要去学习新的技术,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太大的进展。进步比较大的应该是前端,用 Semantic UI 打磨了一些页面,对自己在静态前端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信心。
生活
生活一如既往,波澜不惊。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消逝似乎也在逐渐加速,如是而已。
这两年的生活于我而言,无非就是一妞二喵的日复一日。
— 2016 年 10 月 19 日
搬家
今年大事一件是,我和妞搬新家了。这次终于是住上了自己的房子——代价是跟家里借了好多钱,背上了百十万的房贷。这次搬家花了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妞不在,在烟台培训 6 周,所以我不得不“铁肩挑重担”,在杭州最炎热的 7 月盛夏,一个人完成了这个巨大的工程—— 打包原有行李(大约有 15 箱杂物、15 箱书籍、30 盆花、2 把椅子、2 张书桌,再加上2 只胆小如鼠从来不敢出门的猫)、搬新家、洗衣服、布置安装各种家具、打孔布线、调试软装、收发快递、办理证件等等。
入住自己家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非常奢侈地置办一些大件物品而不必担心空间问题。比如妞看我搬家辛苦,因此把整个“客厅”赏给了我作为工作空间,并另外打赏了一张白板,一张电动升降桌,还有两个橡木书架。这个小小的私人工作空间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幸福感——一张书桌,一两只猫,闹市中一块安静明亮的空间,再加上顺畅的网络环境,大约就是工作学习的全部所求了。
家庭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和妞依旧是分工合作,一片和谐。这一年由于专注于自己的项目,收入上少了很多,要感谢妞负担了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支出。
弟弟在香港读书,进入第二年,他适应的很快,成绩也不错,我除了给他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指导,别的也帮不上什么忙了。是的,他长大了。
父母还是老样子,时不时闹个矛盾假装个离婚什么的,不时还需要我居中调解,而我对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时间的浪费,实在是非常厌烦。长尊父母,为之奈何。
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无可避免,相伴终身。自以为自己一直在很努力地生活,直至年近三十,要么默默忍受,要么努力逃离,要么歇斯底里,那一年一度年年往复的双亲间物理或精神上的相互家暴。这不,过些天又要回家处理这种破事。而我对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时间浪费已经深恶痛绝。
— 2016 年 6 月 4 日
旅行
云南
2 月份约上了妞的三位北大同学好友,一行五人,三男两女,在云南耍玩了两周,是非常非常开心的一次旅行。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是大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丽江;
玉龙飞舞,金沙盘环,在滇藏线上;
油菜花开,香蕉林盛,是西双版纳。
安徽
8 月末的时候,弟弟来杭,于是自驾去了黄山,在黄山顶上帐篷露宿一宿,次日又去了西递,景致还不错。上一次去黄山还是 10 年前,匆匆岁月。
尾
这篇 16 年的年终总结,从 17 年 1 月份开始筹划酝酿,4 月份开始动笔,5 月润色,一直到 17 年 7 月底收尾,终于是写完了,如释重负……之所以拖到现在,一是个人生活实在是有些繁忙——或者也可以说是有些繁杂吧;二来是很多事情发端于 16 年,但是在 16 年 1 月份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比如 Google 的面试),等这些事情都有了眉目,时间已经走到了 17 年 4 月份。接下来的 5 月份,我又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新加坡,生活安顿,又是不少时光,到最终下定决心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码完这一万多字,就到 7 月底了……
Better late than never,拖沓归拖沓,但是我毕竟不指望这些文字给我带来些什么,因此奢求一点“拖稿”的自由,应该也算不上是“罪大恶极”吧,哈。
把这一两年的七七八八汇总起来,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生活于我而言,就是一次永远不能回头的旅行;但旅行最大的乐趣却不在于到达终点,而在于在路上那种可控却不完全可知的生活。
我坐在我的房间
翻看着你的相片
又让我想到了大理
阳光总那么灿烂
天空是如此湛蓝
永远翠绿的苍山
我爱蓝色的洱海
散落着点点白帆
心随风缓慢的跳动
在金色夕阳下面
绿色的仙草丛里
你的笑容多温暖
我爱丽江夜晚熊熊的篝火
我们歌唱跳舞快乐简单
我爱蓝色夜晚漫天的星光
天使掠过头顶飞向远方
在我怀里你轻声低语在耳边
那一些温暖在我心间
伴随我想你的今天
你让我长久沉重的心
感到从没有的轻盈
— 许巍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