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主要讲了用 nanoc 来构建一个 static site 的基本原理,这一篇专注于这个 blog 本身的一些设计。

Bootstrap

Bootstrap 现在大概已经成为像我一样的半吊子前端写网站的标配了吧,简单,明了,快捷,简直是为我这种人量身定做的。最开始我也是想一切自己动手,奈何还是没有禁住 Bootstrap 各种漂亮主题及插件的诱惑,最终还是不能免俗,从了 Bootstrap。

其实类似于 Bootstrap 的前端框架还是有一些的,比如 FoundationSemantic UI 。Semantic UI 甚至在其官方主页上指出了 Bootstrap 命名规则的混乱。不过 Bootstrap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普及(烂大街),这种普及甚至使得 Bootstrap 成了一个平台。

较好的 Bootstrap 主题和模板:

另外, Bootsnipp 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各种有用的基于 Bootstrap 的 code snippets 和设计元素。本 blog 的 timeline 类型的 Archives 页面就来源于此。

JS/CSS compress

JS/CSS compress/minify 应该是前端开发的基本常识了。nanoc 中提供了 rainpressuglify\js 两个 filter,分别用于 CSS 和 JS 文件的压缩。但实际中,我们往往会有多个 JS/CSS 文件,而我们希望能将其压缩成单个 JS/CSS 文件。这方面 nanoc 没有提供内置的解决方案。好在 Google 是万能的,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是存在的,感谢 Jakob

Jakob 的 blog 写得浅显易懂,其主要的优点是可以通过 nanoc.yml 中的 debug 选项来启停 JS/CSS 的压缩。具体的原理和代码我就不再这里重复了,看博文吧。

nanoc-cachebuster

我们已经解决了 JS/CSS 的压缩问题,还差一步,就可以形成 nanoc static site frontend 的完美解决方案,那就是我们离不开的 cache。这个 cache 主要是浏览器端的 cache。Cache 是个好东西,只是有时会给开发人员造成一些小麻烦。比如我们修改 JS/CSS 文件并且 push 到“线上”的时候,在一定时间段内浏览器并不会请求最新的 JS/CSS 文件,而是会使用已有的尚未过期的 cache 中的 JS/CSS 文件,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实时地看到 JS/CSS 修改后的前端效果。解决方案就是在开发时绕过 cache,让浏览器每次都请求最新的 JS/CSS 文件。这有两种办法,一是在浏览器端,可以强制刷新或者直接禁用浏览器的 cache,但是这种方案的局限性在于,每种浏览器都有自己的设置方法,并且做为开发人员,你没有办法保证你的用户都禁用 cache;第二种办法就是在服务器端做一些手脚,这就是 cache busting

Cache busting 的原理是每次修改 JS/CSS 文件后,通过在 JS/CSS 的文件名上加入一个版本号或者类似的手段,来保证浏览器请求的都是最新的 JS/CSS 文件,这样就能确保 JS/CSS 的效果能够实时地起到作用。Nanoc 有一个 nanoc-cachebuster ,其作者写了一篇详细的 post 来阐述 nanoc-cachebuster 的实现原理,我就不再多言了。

Font Selection

就观感上来讲,除了基本的版面设计,字体选择是第二重要的因素。你至少要知道衬线字体无衬线字体的基本概念。而在 Web 上应用这些概念,你还需要了解一些有关以 web font 的一些知识。关于这点我就不展开写了,任何一本不错的 CSS 书籍都会用一章的内容来详细讲解字体以及 web font 的概念。我个人的选择是 Lora ,灵感来自于 bootswatch readable theme

这里还有两个小技巧,和大家分享。一是在 CSS 中,字体的样式是依照 font-family 的值以及相应的字体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比如:

这里指定 <body> 的字体为 Lora,但是 Lora 本身是一款英文字体,对于汉字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如果 <body> 中有汉字的话,浏览器会按照 font-family 所指定的值依次找下去,直到找到一款从 web 上加载的或者系统中已经存在的汉字字体。另外,在 Chrome 和 Firefox 的 Developer Tools 中可以看到浏览器渲染页面时所使用的字体的细节,具体参考 StackOverflow

Third-party Plugins

由于静态站点本身并没有数据库之类的标配的本地存储,因此像评论、站内搜索,以及统计这类功能需要借助第三方的服务。站内搜索比较简单,直接调用 Google 的 site:xiaohanyu.me 搜索即可:

至于评论系统,我用的也就是现今最流行的第三方评论系统 Disqus 了。其安装设置非常简单,不再赘述。使用体验也不错。但是由于国内网络的原因,Disqus 加载的时候还是需要 2-4 秒的时间,因此我写了个 JS 函数,来按需加载 Disqus 评论。与此同时,我还在每篇 post 的 metadata 里面设置了新的属性: disable_disqus ,这样如果 disable_disqus 为真,那么相应的 post 就是禁用评论的。

最后就是站点统计,最简单的就是传统 Blog 上的网站访问计数。这个我用的是 Google Analytics ,很强大,安装配置也很简单,同样不再赘述。

Atom/Sitemap/Robots.txt

除了以上,一个有节操有品味的网站还应该配备 atom/sitemap/robots.txt。在 nanoc 中,这三种的解决方案是差不多的。以 atom 为例,nanoc3 内置的 Blogging 辅助模块提供了基本的 atom 生成函数 atom\feed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动态创建一个 nanoc item,而这个 item 的任务就是生成实际的 atom.xml 文件。nanoc 支持 preprocess ,我们可以在 nanoc compile 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 Rules

create_atom 函数中,我们动态创建一个 nanoc item (所谓动态创建的 item 就是这个 item 在实际的文件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文件)。这样的 preprocess 之后,nanoc compile 会按照指定的规则来处理生成 atom 的 item,最终生成所需的 atom.xml

  • lib/preprocessors.rb

Cute Things

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小东西,当然,如果您是资深的前端工程师,那么可以直接忽略这一节,我怕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一是我给每篇 post 加上了 next 和 previous 的 link button, 当然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写的足够好能让人流连忘返的话 ,这两个 button 或许是有用的。具体的技术细节可以参考这里

二是我在页面上加了一个 back-to-top 的 button,这样在页面滚了一点进度时,back-to-top button 会出现在右下角,然后你可以点击这个 button 回到页面的最顶端。

三是我参考一些成型的设计,给自己的 blog 设计了一个还算满意的 404 page

最后,我在 about page 中加入了一些 random quotes 的小把戏,这样每次访问/刷新 about page 的时候,你看到的 quotes 都是随机的。至于原理,暂且不表 ^_^。

总结

以上,大概记录了我个人建站的基本过程,从基本的技术选型,到版式字体的设计,以及一些 nanoc 的小技巧,希望对您有用。